小桥流水铅华去 古色古韵古城味
编者按: 古城小桥流水处
是柔软的丽江时光在流淌
当河水洗尽岁月的铅华
实体、抽象的事物都更加清晰了
就说古城里那些传统的建筑
天天见到
却天天承载记忆
时时历久弥新
阴雨天来到丽
是柔软的丽江时光在流淌
当河水洗尽岁月的铅华
实体、抽象的事物都更加清晰了
就说古城里那些传统的建筑
天天见到
却天天承载记忆
时时历久弥新
阴雨天来到丽江古城的旅客
有的选择在室内静听古城雨声
也有的选择走一回古城雨巷
每到转角处
就独享一回古城庭院里散出的古朴和厚重
依水而建
错落有致
庭院以纳西传统风格为主
三坊一照壁
四合五天井
这可不是天马行空
而是有理有据
纳西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,可谓包罗万象,兼收并蓄,体现在建筑上,以本土风格为元素,融合了白、藏、汉等多民族的建筑风格元素,这使它有了持久的生命力。到了今天,不少房子的外围还是土墙,土墙颜色深浅不一,有黄红相间、有淡红,也有因年代久远而黄里透红的。
然后是房梁、房檐,甚至一块悬鱼板,都呈现为暗红色,甚至有少量的粉红色。这样的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《粉红色的回忆》中那夏天悄悄走过后,定格在历史深处的一些印象。特别是看到特色餐馆外围的夏日红花,客栈门口的红灯笼,门上一年贴一次的红对联,还有一些经年未改的红楹联,这些“红”的记忆就愈发清晰。
那些年
四方街、大石桥、卖草场
……
各地商旅、马帮来往频繁
那时的生意那叫一个红火
茶叶、铜器、银器、纺织品出售无数
今天
四方宾朋纷至沓来
经商、定居、寻梦、疗伤
来到丽江古城的目的不同
但归宿都一样
都是体验这里独有的每一丝气息
不管昨天如何
也不论明天以后
只要在古城
心里就有梦
客栈门口的柳色格外显眼
古城、客栈、柳色
……
那不就是“客舍青青柳色新”的情景吗?
在这热情似火的年纪
我在丽江古城“劝君更尽一杯酒”
留住我们在纳西人家的庭院里打跳的细节
记住我们细说古城故事的内容
丽江古城的故事真的讲不完
还是说最直观的传统建筑吧
先从那悬鱼板说起
据说,“悬鱼”出自中国建筑仙师鲁班的创作,其性属水,目得为化尖形火杀。“悬鱼”的出现,是古人根据想象力,把房子侧面似雄鸡的嘴巴处系一鱼形吉祥物上去,巧妙地把雄鸡扑来啄人的形象,化解成为雄鸡含着鱼送给主人的样子的。化凶为吉,转危为安。
不管实景还是虚景
整体还是局部
都那样充满寓意
满满的祈愿与祝福
再说说三坊一照壁,正房与左右厢房合称“三坊”,三坊每坊为三间二层,哪里住老人,哪间住晚辈,哪厅会贵客,都有讲究。而四合五天井主要是去掉了正房面对的照壁,而代之以三间下房的一坊,围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,加上四角的耳房,形成一大四小五个天井。如今,这些建筑不少以民宿、餐馆及各种店面、店铺等形式经营,生意红火,暑期盛夏,人心也热情似火。
总感觉古城里人山人海
所有人忙忙碌碌
但丽江古城的时光是缓慢、柔软的
他们忙着独享古城那缓慢的时光
由外而内地读懂古城 静听窗外的雨声
在白天多走几条巷道
触摸每一处墙土
或者听纳西古乐飘满庭院
……
但要知道在古城里
错落有致的纳西风格建筑
暗红的喷漆、发红的土墙、铜红的雕梁
古朴而庄重,悠远而真实
见证着繁华,记录着大红大紫
也映红了一颗颗古城人的赤子心